2005/07/19

走讀台北建築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拜敏隆講堂「繁花——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課程之賜,有機會和阮慶岳老師一起走讀台北建築,以下是當天的課後隨筆,本文將刊載於敏隆講堂的講堂隨筆

旅遊業的發達,引發台灣人對建築以及城市的興趣,對都市美學的追求喚起瞭解建築的渴望,我們開始關心居住城市的面貌。阮慶岳老師試圖在這次的課程中,以東方的觀點來審視台灣本土的建築,解構他們使用的建築語彙。以期許和鼓勵代替批評,一方面關注台灣當代建築發展、一方面思考如何引導台灣建築與自身文化發生關聯。


九0年代初期,台灣大環境遽變,風氣日開,適逢美國與台灣房地產業此消彼長,興起建築師的「反移民」風,他們所注入的新觀念激起一股新人文建築浪潮。室內設計美學經歷十年醞釀,原本專注在室內設計領域的人,慢慢轉往建築界發展,這批自美、日歸國,四、五十歲上下的建築師,構成台灣當代的建築版圖。

走讀台北建築之前,老師簡略介紹13位台灣當代設計師,包括鄧琨豔林洲民、程紹正韜、胡碩峰季鐵男林馬克李瑋民、王大君、龔書章、陳冠華、李慧秋、朱柏仰、陳瑞憲等人,配合投影片,藉由各個設計師不同的風格理念,讓學員體會現代、後現代主義在建築上應用的具體意涵,日系安藤忠雄一派的東方禪風,美國東岸冷靜自制、自我約束的簡潔俐落。來自英國的設計師林馬克獨樹一幟,華麗、鮮豔、軟性的設計手法,為台灣帶進一股愉悅放鬆的夜店情調。(詳細內容請參閱阮老師著作:「新人文建築──13人書寫台北空間新美學」)

導覽由極具爭議性的中正紀念堂開始,其造型繼承中國北方宮廷建築引發復辟聯想,兩廳院以鋼筋水泥模擬木造建築的斗拱,而遭致重視材料本質的現代主義者撻伐。東西方因主要建材上的差異,木頭走輕盈、石材現厚重,台灣現代建築如何銜接兩者,而不是完全向西方靠攏,將是重要課題。

中山南路上聳立的日據時代官方建築(如監察院)採古典巴洛克建築型式,在美學上已臻至完美。現代主義建築做為建築史上嶄新的扉頁,在精神上反對舊專制時代,欲與古典建築劃清界線,走出自己的路,美學觀的建立仍有待實驗與摸索。

傳統上西方偏向將都市的新舊區域分離,而東方多採新舊交雜並立的方式。早期認為西方的作法為佳,近期有聲音支持東方這樣變形蟲似的思維。對於歷史性建築究竟應維持原貌,還是該勇於賦予時代意義,未有定論。

台灣早期因資訊較不流通,建築界抄襲風氣盛行,台北市立美術館就是一例。它以塊狀量體組成厚重的結構,這種蠻橫主義風格的建築,大量出現在六0、七0年代。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東閩紀念大樓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大陸工程大樓




























姚仁喜的「實踐大學東閩紀念大樓」以清水混凝土工法構成,曲折通透的空間設計融入四周地景。民生東路與復興北路口的大陸工程大樓被老師譽為姚仁喜經典代表作。全以紅磚蓋成的復興小學,則是姚仁喜對傳統手工建材的挑戰。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復興小學外牆

其他重要導覽建築尚有王大閎設計的外交部、簡學義早期建築——中山北路與民權西路口星巴克、敦化北路上李祖原宏國大樓與其旁王大閎的住宅大樓。民生東路敦化北路圓環以及敦化南路仁愛路圓環,提供瀏覽國際式樣辦公大樓的絕佳視點。

走看建築作為閱讀台北的方式,充滿歷史感。不同時期發展出來的建築特色有如城市的年輪,訴說不同年代的故事。漫步街頭,尋找變遷的軌跡,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楚未來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